养人:
(1) 供给人民生活所需。君者,所养也,非养人者也。 《礼记·礼运》
古之从仕者养人,今之从仕者养己。 隋 王通《中说·事君》
(2) 教育熏陶他人。以善养人,然后能服天下。 《孟子·离娄下》
礼以养人为本。 《汉书·礼乐志》
养生之道在于“养心” 心是一身之主,按中医之理论,“心”既支配血脉的运行,还主持精神活动,......
养生先养心,心养则寿长。常保持心理平衡的人,五脏淳厚、气血匀和、阴平阳秘,所以能健康长寿。心理平衡是健康长寿的基石,对于现代都市人来说,谁拥有了心理平衡谁就拥有了健康和长寿。“养心”就是拥有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。何谓“养心”?《黄帝内经》认为是“恬虚无”,即平淡宁静、乐观豁达、凝神自娱的心境。
养心的目的就是养心,为了自己而养心,养心益寿,不是为别人或者什么其它更高的目的。那么这个养字到底是什么意思?我们要怎么个养法?有哪些行动会起到养的作用?哪些会影响我们养心?哪些会破坏我们养心?而这个心又是指的什么?最好的心态是什么状态?养心最后的结果是什么?
养,有修养和保养的成分。养花养草,需要施肥间苗,需要适度的阳光和适宜的土壤环境,什么样的花,施什么样的肥,每种花都有它自己的季节和它的品性。
养是动词,所以说养属于行动,需要通过某种工作的方式来达到养的目的,没有行动也就谈不到养。 养是训练,对身体的操练。养也可以说是一种脑力工作,需要动脑思考,脑筋要活动,养可以说是脑力和体力活动的结合。
养字里有修理的意思。养字里面也有休闲的成分,养老和退休一词有密切联系。 为什么人纯粹为了自己要养心?而不是为了别人, 不是为了社会和国家。 养字牵扯到很多内容,涉及到帮助自己,检查自己,修理自己等等。
养生,在我国最早见于《庄子。内篇》。“养”,即保养、调养、补养之意;而“生”,即生命、生存、生长之义。由此可见,“养生”的目的就是尽量延长生命时限,尽力提升生活质量,不断拓展生存空间。庄子讲:“吐故纳新,熊经鸟申,为寿而已矣;此导引之士,养形之人”。中医学传统的观点认为:“怒伤肝、思伤脾、喜伤心、悲伤肺、恐伤肾”。它 告诉我们,人的心理活动与人的生理功能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,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使人的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,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人的某种功能或组织,引发各种疾病。我们知道“肝、脾、心、肺、肾”都是人体的主要器官,是物质的东西;而“怒、思、喜、悲、恐”都是人的情绪表现和条件反射,属于精神的范畴。两者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,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影响,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,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。科学把握和正确处理人体物质和人格精神的辩证关系,不仅是科学的“养生”之道,更是宽松环境、幸福快乐、益寿延年的关键。
养生重在养心。古人云:“天下根本,人心而已”。儒家文化的精髓是“仁”,而“仁”的核心是“善”。人心善则施善行,能贯天地正气;人心恶则施恶行,必露污浊风尘。从古至今,人们一贯崇尚“惩恶扬善”的道德和法律精神,以弘扬“真善美”贬斥“假丑恶”。同时,他们两者之间的较量和斗争千年不歇、万代难竭,且无休无止地推动着社会的文明进步。“一生淡泊养心机”这是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。人都有“喜、怒、哀、乐、悲、恐、惊”,但值得注意的是这“七情 ”重在把握好分寸和尺度,切不能越头过火,否则将物极必反。“常观天下之人,凡气之温和者寿,质之慈良者寿,量之宽宏者寿,言之简默者寿。盖四者,仁者之 端也,故曰仁者寿”。仁就是要做到温和、善良、宽宏、幽默。仁心仁德、养心立德,是一个人身心健康十分重要的内在要素。《黄帝内经》强调“恬淡虚无,真气从之,精神内守,病安从来”就明确提出养身养心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和品德修养。
孔子说:“德润身,仁出寿”、“大德必得其寿”的养生观古今一直令人效法。“养生重养德,德高寿自长”的理论已被医学实践所证实。所谓德高者:一是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,这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;二是具有个性善良,人格高尚,为人正直,胸怀坦荡,情绪乐观,意志坚实,感情丰富;三是具有良好的处事能力, 能正确客观地分析自己,解剖和认识自我,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。古人曾有言:“善医者,必先医其心,然后医其身”。如何养生养心呢?很多医学实践证明,善养生会养心和道德品质修养紧密相关,其内涵十分丰富。如:爱情美满、唱歌吟诵、宽宏大度、淡泊名利等等,都能使人健康长寿。
综上所述,养生与养心就是要科学调节人的“喜、怒、哀、乐、悲、恐、惊”七情,因材培养“童心、爱心、孝心、诚心、忠心、宽心、虚心、随心”八心。(简称“七情八心养生术”)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