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ttp://www.ddpy.com/Article_Show.asp?ArticleID=2229
明代哲学家王守仁说:“种树者必培其根,种德者必养其心”,培养一个人的品德,要从修身、养心,即思想修养这个根基着手。 何为养心呢? 《黄帝内经》认为:“恬虚无”。即保持平淡宁静、乐观豁达、凝神自娱的心境。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加强道德的自我修养。一个品正德高之人,要保持淡定、豁达的心境,就必须时常养心,通过养心,以“润其身、恒其志、贵其德”。
寡欲可以养心。养心莫善于寡欲。欲者,私欲、贪欲、情欲。人非 草木,孰能无情。人既然有七情六欲,就免不了被欲望所扰。《道德经》载:“祸莫大于不知足,咎莫大于欲得”。古往今来,不论是帝王将相,还是平民百姓,凡过不了欲望关口的人,终究都会祸及其身。古人云:“人之心术, 多欲则险,寡欲则平;人之心事,多欲则扰,寡欲则乐;人之心气,多欲则馁,寡欲则刚。”一位哲人说,人的欲望是一座火山,如不控制,就会害人害己。要想做到寡欲养心,颐乐天年,就必须培养豁达的心胸,无为中有为,空寂中蕴含生机,闲逸中自有情趣,淡泊中孕育品性。不为物欲所累,不为时尚所惑,不为积习所蔽,不为浮名所役,不为酒色所迷。
读书可以养心。清人张英在其所著《听训齐语》中云:“书卷乃养心第一妙物,闲适无事之人,镇日不观书,则起居出入,身心无所安顿,势必心意颠倒,忘想生嗔,处逆境不乐,处顺境亦不乐”。书是人类知识的结晶,历史经验的汇聚,社会进步的力量。读一本好书,就是对心灵的一次洗涤;读一本好书,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在对话。开卷有益,打开一本书,就等于打开世界的一扇窗户。宋人黄庭坚曾说:“三日不读书,便觉面目可憎。”由此看来,书的力量是无穷的,书的诱惑是巨大的,书的功效更是无比的。既然读书能带来如此妙趣,我们何乐而不为呢?一个热爱读书的人,一定是一个有着美好心灵的人;一定是一个品尝着酸辣咸苦而最后感受甘甜的人;一定是一个德茂才丰而令人高山仰止的人;一定是一个行万里路而一览众山小的人。有人说,读书有三重境界,为知、为己、为人。为知就是为了积累知识、增长学问和智慧;为己就是古人所说的 修身、正己,培养自己的人格、道德、情操;为人就是为普天下人去读书,为中华崛起而读书。这三重境界如登高的阶梯,步步向上,渐趋佳境,终臻完美。可见读书不仅关乎自己,还关系着家事、国事、天下事。读一次书,是对心灵的一次保养;读一次书,是对人性的一次提升;读一次书,是对过错的一次修正;读一次书,是对前行的一次推动。
去躁可以养心。躁即浮躁,就是心浮气躁。浮躁是一种不良的心态和作风,是人性的劣根,人生的大忌。当今社会变化急剧,浮华喧嚣。一些人急功近利,心神不定,动辄怨天尤人,不知所为,缺乏恒心和耐力。为商者,不想着诚信守法去经营,只想着一夜暴富;为艺者,不想着台下苦练基本功,企盼着瞬间成明星;为政者,不想着踏实苦干出政绩,只想着投机虚报,谋取乌纱好高升;为学者,不想着寒窗苦读,只想着取巧作弊出成果、混文凭。凡此种种,都是浮躁之风在作祟。消除浮躁,必须保持宁静淡泊的心态,遇事想得开、看得透、拿得起、放得下,做到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,得之淡然,失之泰然;消除浮躁,必须守得住清贫,耐得住寂寞,抵得住诱惑,管得住小节;消除浮躁要有耐心、有毅力,要踏踏实实干事,诚诚恳恳做人,用心做好身边每一件事 情,不求完美,但求用心;做到以宽容之心待人,以公平之心对事,以辩证思维看待社会,以阳光的心态对待人生。
大千世界,芸芸众生。每个人养心的方法虽然各异,但其养心的目的都是相同的,通过养心使人达到:拥有一个健康的身心,保持一份良好的心态,实现人生最大的价值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